課程與創意產品團隊活動心得

  很慶幸這堂課不是從創造力理論的講述開始,面對這樣的理論背景架構描述,實在抹煞不少對於創造力的憧憬與想像。想必這也是為什麼這堂課程並沒有以此為開端的原因吧。回頭看,經過這一連串課程中的體驗,在實際操作與團體互動過程裡,每個人所感受到的想必也有所不同。對我而言,體驗的過程帶來許多新的體會、感受與想法,但伴隨而來也有了新的疑問。此刻,耐著性子面對這兩篇前人所留下的心得報告,也才找到疑問中的一些答案,也明白這堂課內容順序安排的巧思。

  人類總是先有自發行為,才有理論架構的出現;這些理論不過是將行為經過有系統化地組織而產生,成為新的理論系統架構。行為理論的出現,並不因此而改變原有的自發行為。雖說如此,透過這些理論來瞭解原來的自發行為,或許更容易明白這些自發行為背後的動機與意義。這些或許是一輩子從事這些行為的人所不自知。創造力理論亦是如此。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提出的DIFI架構強調「個人」、「領域」和「學門」之間的互動。其中認為創造力需要學門的肯定,才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但,學門掌門人真的就不會有錯殺的可能性發生嗎?或者非要學門的肯定才能算得是有效的創造力?其實,這些應該都不是絕對。或者我們應該說這樣的創造力理論架構過於武斷或過份狹隘。但,我同意創造力是基於對某個領域有足夠的深度認知;對於既有領域基礎與跨領域的互動,也往往更能產生更多意料不到的創意。在我們的課程中,每個產品小組成員來自不同背景與領域,對於相同事物也往往有不同看法,從不同領域或成長背景來切入,也往往有有趣的觀點出現。如果能夠調和得宜,很容易有更多整合性創意出現。許多被公認為具有創造力特質或表現的人物,也往往具有多重領域的知識或經驗,甚至在各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與成就。領域的發展深度有其瓶頸,此時融入跨領域的多元廣度,往往能夠有助於突破現況。如同接受重量訓練的力士一樣,想要提升握推重量,光是強化胸肌而忽略三頭、二頭與背肌的訓練,往往會限制其發展。因此,從課堂與實務的體悟發現擴展領域的廣度,也有助於創造力的發揮與提升。這可以透過跨領域人才的合作,也可以透過自我的多元學習達成。

  Csikszentmihalyi在研究創造力的過程發現,那些具有創造力的人能夠樂此不疲地一再投入,與其中Flow的經驗有相當的關連。在我個人的經驗中發現進入這個所謂的zone時,往往有兩種情況發生,一是效率極高,事情作完了才發現怎麼比才花費比想像中的時間還短。另一則是覺得才一下子而已,怎麼時間過得這麼快。要進入這所謂的zone似乎有個很重要的一個要素:願意投入這件事情的「專注」。現在想起,在參加「呼吸與律動工作坊」時,領課老師在活動過程中似乎也有說明呼吸律動體驗過程,可能也會有這樣的經驗產生。這兩者間應該也有一些關連。此外,在課堂上創意產品團隊的活動過程中,也體會到個人因動機所引發不同的熱情,也會影響創造力的產出與品質;去激發或引導不同成員、不同動機下的投入,也成為團隊在合作過程的挑戰與必需。

  Amabile提出影響創造力的三要素包含工作動機、領域相關技能和創造力相關技能。我的理解就像是我們在課程中所不斷被提醒的insight、skills和creative thinking。三個要素除了彼此交互影響,也受到了外在與內在因素的影響。動機也可以分為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就是像出於自己對事物的喜好與熱情,而外在動機則包含了外在激勵與肯定,這些都影響了對於創造力的投入。我們在創意產品團隊的運作過程中,團隊成員同樣也各有不同的動機;對於個人內在動機來說,有些人或許單純想要體驗創意的過程,有些人則想要體驗創意團隊的運作與互動,有些成員則希望能夠有實現想法的可能;對於團隊來說獲得其他團隊的肯定與獲得學分或許是最直接的外在動機了。

  任何團隊的運作過程都必須經歷過一段磨合期,我們的創意產品團隊也曾經驗過這樣依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團隊成員對於自我意見的表達與貢獻,以及討論時的互動都曾有過一些Amabile認為有損於創造力的負面因素。例如具批判意味的評鑑、限制性的選擇、缺乏展現真實想法的溝通等等。但這些負面因素在團隊成員的互動磨合過程中逐漸減少,也讓整個團隊的互動與創造力的展現漸入佳境。同樣地,在這樣一個團隊的運作過程裡,也出現了Amabile所認為有助於創造力的正面因素,例如成員的自主性、成員間彼此鼓勵和肯定的態度、能以開放態度面對來自各種不同領域的點子、成員間技能與專長的多樣、能夠接受對於自我創意的挑戰和團隊成員的分工合作。這些都是在產品發展過程中,影響創造力表現的因素觀察。

  整體而言這樣的創造思考課程,透過互動體驗來感受創造力的各種可能。雖然,沒有特別著重於創造思考方法的學習,或者創造力理論的論述。但,這樣的課程反而能帶給我們更直接與實際的感受。尤其在創意產品團隊的活動中,更提供一般課程所不容易體驗到的創意團隊運作經驗,雖然沒有如一般企業或外在規則的強大壓力,但團隊面對的各種情況與困境也和實務上非常的相近。對於有心理解創意團隊運作的我來說,可以有更直接的學理驗證機會。有同學問我這學期哪門課程對我而言是比較具有體會與所得的,『創意思考』是我的答案也是我推薦給其他同儕的課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