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設計 - dy系列 文件收納盒

辦公場合總有一些設備紙箱被丟棄在廢紙回收區,環保回收是一個不錯的方式,至少可以減少森林的砍伐。但,應該還可以有更好的利用方式吧?

看到桌面上散落的一堆文件、雜誌,總有常有收納的困擾。但為了申請收納盒回來,卻總難免被庶務人員白眼。ㄟ~ 不如自己動作做幾個收納盒來用用吧~

設計命名:dy系列 文件收納盒
材料:瓦楞紙盒 * 1, 透明膠帶
工具:美工刀, 鉛筆
製作時間:10 分鐘

先用鉛筆在紙盒上描繪一下收納盒的輪廓,等一下好方便美工刀沿線切割。切割時請小心自己的皮肉,千萬別自割喔。本網及作者可不負任何責任喔 :P


不要的長形瓦楞紙盒

完成後的模樣 - 【正面照】

【45度斜角】也來一張吧


稍微用透明膠帶補強一下,就成為很實用的DIY 收納盒了。而且還是知名廠牌的喔。
嗯~ 那就姑且命名為「dy系列」吧! :P

素人設計 - 職場靠山

辦公室每個同事幾乎都有自己的靠山,沒有職場上的靠山,這職場之路怎能走來順遂又平安呢?常常苦於沒有靠山的我,這樣下去可怎麼得了~ 沒有靠山?!那只好自己找靠山,自己做靠山囉 :P

設計命名:職場靠山
材料:防震泡棉 * 4, 橡皮筋 * 2
工具:純手工
製作時間:3 分鐘以內



【包裝前】- 可能有人嫌醜

【包裝後】- 隨身衣服一蓋~ OK!



瞧~ 三分鐘不到就搞定! 這真是職場上最佳靠山了 :D

素人發想 - 住宅設計

【如何設計三代同堂的住宅?】- draft
* 銀髮族的健康、自尊、親情、家族、社群
* 中生代的事業、夫妻、親子、社群
* 新生代的教育、育樂、親子、同儕
* 不同世代的活動需求與重心
* 共同空間與自我空間
* 兼顧老幼照顧與醫護的設施

【如何設計符合氣候特色的住宅- 多雨、有山、有水的市郊】- draft
* 自然雨水的利用
* 家庭成員使用交通工具不同之相關設施設計
* 充分利用季節日照、風向的自然空調
* 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評估(ex.太陽能)

素人設計 - 3 men



概念來自於一般小藝品店常看到的「動物排排坐」木雕,還有美國戰後建設摩天大樓的一張高空的工人照片。

設計命名:3 men
材料:防震泡棉 若干、咖啡攪拌棒 * 1
工具:美工刀
製作時間:15分鐘以內


參考資料:

素人設計 - 極簡手機座(三) 坑

這麼一小塊連十公分立方都不到的廢棄泡棉倒底能做什麼。實在想不出最近有什麼廢物利用的需求,我想...還是拿來做新款手機座好了。話不多說,馬上就拿美工刀動手吧!

設計命名:坑
材料:防震泡棉 (60mm x 80mm x 50mm)*1
工具:美工刀
製作時間:10分鐘以內

作品完成! 擺支原子筆比較一下,讓大家感受一下手機座的大小。前方開口刻意削切有與許角度,與手機擺設的主要「坑」有不同的深度。


成品之上視圖,可以發現中間的「坑」刻意切割與手機一樣大小。為了平衡重量,後方故意保留較多的泡棉。


將手機擺上去後的模樣。看起來還蠻有趣的 :P

素人設計 - 極簡手機座(二) 日光浴

上次製作第一版手機座,因為手機垂直於桌面,因此有時候難免無法看到來電時的螢幕閃爍(平常在辦公室都開無聲),所以常常錯過不少朋友的來電。於是看到桌上兩塊先前撿起來的泡棉,又開始動壞腦筋了 :P 哈~不...應該是動動我的小腦袋瓜


設計命名:日光浴
材料:準備丟棄的ㄇ型防震泡棉 * 2、美工刀 * 1
製作時間:10分鐘以內


未組合前的兩塊泡棉


金剛合體之後。可以看到這一次的設計,有了斜角度的概念彌補上一版的缺憾。


這就是平常手機在日光浴的模樣。為了方便耳機操作,也順便再挖了一個可供隱藏接頭的空間。


看起來這一版的設計是比第一版來得氣派多了 :P

素人設計 - 極簡手機座(一) Hold me ~

工作的場所常常有剩下來的防震泡棉,除了環保回收一途之外,其實還有很多不錯的用途可供利用。每次看到手機躺在桌上,總覺得有些不方便。不如就利用這些準備丟棄的泡棉來玩玩囉。


設計命名:Hold me ~
材料:準備丟棄的ㄇ型防震泡棉 * 1、美工刀 * 1、橡皮筋 * 1
製作時間:10分鐘以內


平常就這樣擺在桌上一角:


為了方便耳機使用,於是再切出耳機接頭的缺口,甚至平常也是這樣連接充電變壓器。

課程與創意產品團隊活動心得

  很慶幸這堂課不是從創造力理論的講述開始,面對這樣的理論背景架構描述,實在抹煞不少對於創造力的憧憬與想像。想必這也是為什麼這堂課程並沒有以此為開端的原因吧。回頭看,經過這一連串課程中的體驗,在實際操作與團體互動過程裡,每個人所感受到的想必也有所不同。對我而言,體驗的過程帶來許多新的體會、感受與想法,但伴隨而來也有了新的疑問。此刻,耐著性子面對這兩篇前人所留下的心得報告,也才找到疑問中的一些答案,也明白這堂課內容順序安排的巧思。

  人類總是先有自發行為,才有理論架構的出現;這些理論不過是將行為經過有系統化地組織而產生,成為新的理論系統架構。行為理論的出現,並不因此而改變原有的自發行為。雖說如此,透過這些理論來瞭解原來的自發行為,或許更容易明白這些自發行為背後的動機與意義。這些或許是一輩子從事這些行為的人所不自知。創造力理論亦是如此。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提出的DIFI架構強調「個人」、「領域」和「學門」之間的互動。其中認為創造力需要學門的肯定,才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但,學門掌門人真的就不會有錯殺的可能性發生嗎?或者非要學門的肯定才能算得是有效的創造力?其實,這些應該都不是絕對。或者我們應該說這樣的創造力理論架構過於武斷或過份狹隘。但,我同意創造力是基於對某個領域有足夠的深度認知;對於既有領域基礎與跨領域的互動,也往往更能產生更多意料不到的創意。在我們的課程中,每個產品小組成員來自不同背景與領域,對於相同事物也往往有不同看法,從不同領域或成長背景來切入,也往往有有趣的觀點出現。如果能夠調和得宜,很容易有更多整合性創意出現。許多被公認為具有創造力特質或表現的人物,也往往具有多重領域的知識或經驗,甚至在各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與成就。領域的發展深度有其瓶頸,此時融入跨領域的多元廣度,往往能夠有助於突破現況。如同接受重量訓練的力士一樣,想要提升握推重量,光是強化胸肌而忽略三頭、二頭與背肌的訓練,往往會限制其發展。因此,從課堂與實務的體悟發現擴展領域的廣度,也有助於創造力的發揮與提升。這可以透過跨領域人才的合作,也可以透過自我的多元學習達成。

  Csikszentmihalyi在研究創造力的過程發現,那些具有創造力的人能夠樂此不疲地一再投入,與其中Flow的經驗有相當的關連。在我個人的經驗中發現進入這個所謂的zone時,往往有兩種情況發生,一是效率極高,事情作完了才發現怎麼比才花費比想像中的時間還短。另一則是覺得才一下子而已,怎麼時間過得這麼快。要進入這所謂的zone似乎有個很重要的一個要素:願意投入這件事情的「專注」。現在想起,在參加「呼吸與律動工作坊」時,領課老師在活動過程中似乎也有說明呼吸律動體驗過程,可能也會有這樣的經驗產生。這兩者間應該也有一些關連。此外,在課堂上創意產品團隊的活動過程中,也體會到個人因動機所引發不同的熱情,也會影響創造力的產出與品質;去激發或引導不同成員、不同動機下的投入,也成為團隊在合作過程的挑戰與必需。

  Amabile提出影響創造力的三要素包含工作動機、領域相關技能和創造力相關技能。我的理解就像是我們在課程中所不斷被提醒的insight、skills和creative thinking。三個要素除了彼此交互影響,也受到了外在與內在因素的影響。動機也可以分為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就是像出於自己對事物的喜好與熱情,而外在動機則包含了外在激勵與肯定,這些都影響了對於創造力的投入。我們在創意產品團隊的運作過程中,團隊成員同樣也各有不同的動機;對於個人內在動機來說,有些人或許單純想要體驗創意的過程,有些人則想要體驗創意團隊的運作與互動,有些成員則希望能夠有實現想法的可能;對於團隊來說獲得其他團隊的肯定與獲得學分或許是最直接的外在動機了。

  任何團隊的運作過程都必須經歷過一段磨合期,我們的創意產品團隊也曾經驗過這樣依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團隊成員對於自我意見的表達與貢獻,以及討論時的互動都曾有過一些Amabile認為有損於創造力的負面因素。例如具批判意味的評鑑、限制性的選擇、缺乏展現真實想法的溝通等等。但這些負面因素在團隊成員的互動磨合過程中逐漸減少,也讓整個團隊的互動與創造力的展現漸入佳境。同樣地,在這樣一個團隊的運作過程裡,也出現了Amabile所認為有助於創造力的正面因素,例如成員的自主性、成員間彼此鼓勵和肯定的態度、能以開放態度面對來自各種不同領域的點子、成員間技能與專長的多樣、能夠接受對於自我創意的挑戰和團隊成員的分工合作。這些都是在產品發展過程中,影響創造力表現的因素觀察。

  整體而言這樣的創造思考課程,透過互動體驗來感受創造力的各種可能。雖然,沒有特別著重於創造思考方法的學習,或者創造力理論的論述。但,這樣的課程反而能帶給我們更直接與實際的感受。尤其在創意產品團隊的活動中,更提供一般課程所不容易體驗到的創意團隊運作經驗,雖然沒有如一般企業或外在規則的強大壓力,但團隊面對的各種情況與困境也和實務上非常的相近。對於有心理解創意團隊運作的我來說,可以有更直接的學理驗證機會。有同學問我這學期哪門課程對我而言是比較具有體會與所得的,『創意思考』是我的答案也是我推薦給其他同儕的課程。

工作坊心得

  這學期的「創意思考」課程,除了讓大家「做中學、學中做」的創意產品團隊活動之外,不常作夢的我則選擇了「陰影」和「身體與呼吸」兩個工作坊活動。

  如果要扼要說明兩個工作坊帶給我自己最大的體會與心得。那應該是讓我更認識自己。認識了自己的優點,也認識了自己長久以來根本不自知的缺點。甚至透過認識自己,也學會用不同的態度面對別人的優缺。

  陰影工作坊讓我知道原來還有許多屬於我自己的門。尤其是那些被外在或自己所關閉的門,讓我開始嘗試去回想從小以為自己無法突破的一些點或者魔障。讓我開始去發掘多年以來那些死穴背後的可能成因與一直揮之不去的原因,無論現在我是否已經找到了所有的正解,對我來說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涵。

  呼吸與身體工作坊讓我開始用心去觀察自己。本來我就是粗枝大葉的個性,對於外界總是大而化之以對,對於自己當然也是如此。那種細膩與細心從來就不是適用在我身上的形容,但經歷過這個工作坊後讓我發現,原來還有那麼多細微的信號被我忽略,或者有許多原來本有的感官,被外在的爆炸式的雜訊所掩蓋;都在這堂工作坊中都讓自己有了新的體會。

  認識自己是我在這兩堂工作坊中最重要的體會,也會是我未來一個重要的課題,我相信這應該是一個不會有截止日期的人生課題。